用户名:   密 码:     免费注册      手机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四海鉴定收藏网 > 新闻类>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八
推荐排行        
    无记录!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八
2009/12/2
      画角章又称压角章。章面常比普通名号印为大。以正方形为主,长方形次之,圆形较少。画角章,是用于画幅下两角的一空角上,以补角上的空虚。而色彩方面,也往往和题款处的名章相对照。也有用它钤盖在山石树根等实处,使山石树根增加变化,与部分彩色相调合。也有特殊布局,钤盖在上两角空虚处和实处的一角者,与书法中的引首章相似。画角章,多刻旧诗文句,也有刻别号及楼、轩、斋、馆等名称的。
  引首章,多长方,则用于书法幅面开首处第一二字间的边上,与下左角题款名章相对照,故叫引首。画面上题长款时,也间有在题款开首处钤盖引首章,与题款名章相对照,不过如此用法,为数极少。凡此种种,可多参考古人钤盖印章的办法,加以详细推敲研求,自然心领神会而增加对伪作的识别力。
  正因为中国印章的颜色为红色,鲜明热烈而有刺激力,在画面题款下用一方或二方的名号章,往往能使全幅的精神提起。印泥之色,以鲜红略带紫者为佳。过红、过黄、过紫均非正色,红则甜俗,黄则薄弱,过紫亦失之暗浊。朱砂之色以鲜红略带微紫,并经久不变为上品,故印泥色料以朱砂为正宗。印章染泥时,要多观察印面上染泥的厚薄,太薄则不浓,钤在书画上无精神,太厚又使印文粗细改观。作伪者是不大讲究这一套的,所以有关印泥问题也要细细看,里面也大有学问。
  韵味既如上述,是否和前面所谈相冲突呢?其实并不冲突,这只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二、书画鉴定的全过程鉴别旧字画,并没有什么神秘,首先看字画本身的笔墨、风格、韵味、落款字体及其格式、印章篆刻的特点、印油的色泽等等。其次是各方面的辅证材料,诸如质地(纸、绢、绫)、题跋、收藏印的真伪以及装潢形制等等。下面我们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说明书画鉴定的整个过程。
  元代柯九思《清秘柯墨竹》轴这幅画是柯九思为倪瓒画的,清秘阁是倪瓒的斋号。该画款云:至元戊寅十二月十三[粗言屏蔽]留清秘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下钤柯氏敬仲朱文方印,四角均有柯九思印记,左上角为敬仲画印朱文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方印。右上角为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方印,右下角为训忠之家白文方印。这幅画上柯九思的印章就有五方,这在他的其它作品上是少见的。此画的有中下部有倪瓒的收藏印两方:倪瓒之印白文方印、经鉏斋朱文方印。从画竹的风格来看,具有浓厚元人气息,竹本挺拔而又含蓄,竹叶先用淡墨而后用浓墨,石头以圆形画成,完全是元代的风格。画上款字的书法字体与柯九思的其它作品上的字写法相同。质地纸为精制的粗帘纹纸。
  从流传过程来看,明代中期为项元汴所藏,钤有项氏印章三方;明末为归来(希之)所藏,钤有希之朱文方印;清初为卞永誉所藏,钤有卞氏式古堂书画等收藏印四方;后来为安歧(仪周)所藏,钤有仪周鉴赏白文长方印;再后为清宫收藏,钤有乾隆五玺,并有乾隆题七律诗一首,最后为庞元济收藏,钤有庞氏收藏印一方。
  这幅画从各方面来看,没有任何疑窦,而且流传有绪,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这件作品确系柯九思真迹。
  明代沈度楷书《送李愿归盘谷序》轴该轴上端隶书二行《唐韩文公送李愿归盘谷序》,下部楷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全文,款云:云间沈度书,下钤沈氏民则白文方印、沈氏书印白文方印、玉堂精致白文方印等三方印记。沈度是明初的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台阁体书法,这幅字轴就是用这种字体写的。明以来由于科举取仕重视书法,字写得不工整,主考官连试卷都不屑一看。因此读书人写字唯求端方拘谨,横平竖直,呆板齐整,一字万同,写得像木板、铜字印刷的一样,这就叫台阁体。从印章篆刻形状格式和印油色泽来看,也符合明初锤头式印文及印油色泽较淡的时代特点。质地纸为粗帘纹加粉浆的大金片纸,因此字上有脱浆脱墨痕。本幅和裱绫上有梁清标的收藏印六方。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从字体风格、印文篆刻形式及印油色泽来看,均符合明初的时代特点及沈度个人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断定,这幅字轴是沈度的真迹。
  上面是鉴定书画的两个有典型代表的实例。是不是鉴定每一件都要按照上述的例子为标准呢?当然也不全是这样,因为我们所鉴定的书画是各种各样的,每一件书画都有其具体的条件,对不同类型的书画实物,必须做不同的具体分析。我们再举几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
  该画本身无款,隋代的画现存只此一件,并无第二件可资参考,因此也就失去了比较时代气息和书画家个人风格的依据。此卷前隔水有宋徽宗标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下钤双龙朱文方印,卷上下角骑缝处有政和宣和宣龢三印,前黄绢隔水前端有御书葫芦半印,后黄绢隔水后端有政和朱文半印。这种装裱格式是北宋宣和装,只是天头绫、后尾纸被人割去,主要方面尚属完整。
  从画的风格来看,山石只钩轮廓而无效法,树木钩边无鼓而填储色,画风古朴。
  有些专家对这幅画的时代问题提出了疑问,其论据主要有两点:一、人物头上的软扎巾带,初唐还未下垂,要到唐代后期才会有这种下垂的形式。二、房脊上的装饰剑把的形式,要到晚唐四川大足北山的石刻画的建筑中才能见到。

sc 加入我的收藏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