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
书画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在鉴定书画时要防止主观片面性或个人的偏爱喜好。书画鉴定虽只是一种资料整理工作,但它也是一门科学,从事这项工作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研究,发现和阐明其中真相,以达到辨伪存真,断代无讹的目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古代之物。因此决不能主观臆想,随意假想和一丝一毫的个人偏爱观念。有了这种偏爱观念,鉴定时必然会犯主观主义的毛病。
第二,鉴定古字画时,态度一定要严肃认真。有些人对鉴定采取高标准,看一件书画必须要十全十美,毫无疑问时才认为是真迹,如果稍有变异不同,就认为是伪品。这种高标准也往往容易将将真迹看作伪品。还有些人采取低标准,看一件作品,如果时代气息大体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就认为是真迹。这种低标准往往容易伪作当成真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地进行鉴定,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决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有些作品情况复杂,东西见得太少,无法比较,文献也缺乏时,宁可存疑待考,暂不下结论,等以后发现了更多的材料,有了充分的证据时再作结论。切忌一知半解就作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第三,对无款书画的处理。无款的书画只有鉴定时代的问题。过去有些鉴赏家或收藏家总是将时代晚的定为时代早的,无款的标为大名家的款。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善于集思广益,多听取前人、他人的各种意见,择善而从。如果经过认真研究,确实有据,也要敢于推翻旧说,不囿于前人的谬论,必须加以纠正。若无能力去订正时,则可维持原说。
第四,决定一件字画作品的好坏时,不妨主观一些,尺度放宽一些。宁可留下五十个,甚至百个坏的,也不要漏掉一个好的。要从保护文物的观点出发,留待后人去作更进一步的鉴别。我个人认识是: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对新收他们的作品,要求不妨稍高一些;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对新收的作品,尽管不是代表作,也应特别注意收集保管。故宫博物院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将明代高廷礼《云思图》卷收集入藏起来的。高廷礼在画史上比较著名,但我们一直未见他的绘画作品,所以尽管《云思图》卷的艺术水平不高,故宫博物院还是将它收集入藏了。因为作为研究这一画家的有关材料,它还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某些原有的旧装潢,是研究古代装潢形制的好资料。
第六,各地博物馆和图书馆不仅要收藏大名家的作品,对于小名家或没有名气的好作品也要注意收藏。根据老一辈鉴别字画的经验,没有名气的,绝对没有假的。其实不然,名气小的也有假的,由于一些书画家的名气不大,收藏家往往对这一类字画掉以轻心,于是一些古董商人便乘虚而入,从中牟利。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只要是好的,不论它们作者名气的大小,哪怕是没有名气的,都是引起重视。听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搜集名气小的或没有名气的书画家的好作品,其目的是为了保存文献。从地域文化立场出发,对各省古代、近代书画的作品也应特别留心。就拿陕西来说,陕西远如明代的冯少墟、康海、王九思,清代的王宏撰、李二曲、康太乙,近代的刘古愚、宋伯鲁、刘晖等人的书画应重点收求和保存。甚至近人于右任、寇胜浮、茹卓亭、张寒衫、张洁甫请先生的作品亦须嘱咐持有者勿轻易损弃。
可见要鉴别古书画的真赝,其方法甚繁,的确不易!谁都知道读书有精读和粗读二法。精读者一字、一行、一段都不放过;粗读者就是泛览,先看序言,再读目录,哪一篇最能引起兴趣,就读哪一篇;或一目十行地一掠而过。认为可读者回头再细读。鉴别古字画亦然,也有繁简之异,粗细之别。
最后谈谈书画的价值,即公家或私人收藏真画以何为标准来论价。从一些笔记记载或;[粗言屏蔽]社会的古玩商店的卖价来看,一般都是画的价值要比墨迹贵。但是还须视其质地的好坏、高低,绢素或纸完整不破,清白如新,朝着光亮上看无贴讨者为上品;表面完整,而在实际上多有贴衬,但不失原神者为中品;若破碎零落,片片凑成,背后贴衬已满,杂缀新绢,以色补描,若此虽出自名家之手,亦不入格,为下品。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王羲之的草书百字只能敌一行行书,即一行行书与草书百字的价值相等;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其余的均以篇论不以字数计。今天有些收藏单位则把字的大小和件数结合起来论值。凡一件大字正楷或小字小楷的墨迹比行书、草书、篆书、隶书要值钱得多。画则以山水为上,人物次之,花鸟竹木又次之,走兽虫鱼为最下。
从装潢的格式看,立幅优于横幅,纸本优于绢本,绫本最下。立幅的尺寸高以四尺,宽以二尺为适宜,太大、太小均不值钱。横幅五尺以内者为横披,五尺以上者为手卷,手卷长以一丈为合格。愈长价越高。册页以八升为足数,开数越多越好。八开以下为不足数,也就不很值钱。屏条以四条为起码数,十六条为终数。太多则无法悬挂。册页、屏条皆为偶数,有不足数者称为失群。一失群,价值就低。
此外则时代有先后,名头有大小,即一人的墨迹有繁简之异,精粗之别,汗污受潮,损伤残缺,精神完整,干净漂亮皆为决定价值的标准。题字愈多愈佳,一行字行话叫一住香。名人题跋谓之帮手。书画著录,收藏印鉴皆甚重要,均能增高价值。若是名作,前人又已著录过,收藏印鉴、题跋人皆为名家的话,就要分段算。即画的本身价值再加上印鉴、题跋的价值,其身价不是成倍的增高,而是十倍,百倍的上涨。虽为名人名作,既未经前人著录,亦无名人题跋和收藏,它的价值显然比前者为低。按照现在的行市,字画若是宋代以上的产物,又出自名家之手,每件最低在万元以上。若是精妙完整者,为无价之宝,则无定价,随收藏及收买者之心意以为之,五十万、一百万人民币恐怕也挡不住。元代作品,年代稍近,价值稍低。若是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之物,通常以五千至一万元之间为标准,倘是巨幅山水画,也是价值连城。明代比宋元为近,遗品尚多,平均以五六千元为适中。清初四王、吴恽等作品,以三、四千元为普通。因我们国家对文物虽很重视,但收购价格也低,所以走私活动甚为猖獗。若放开文物的价格,其变动幅度甚大,就很难估定字画的价格了。
很多人将书画鉴定这项工作,看得十分玄妙,认为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学问。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书画家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了,产生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那末当我们再见到这个时代、这个书画家的其它作品时,往往就能够识别它。因此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实践,对各种真迹和伪作进行比较、分析,搞清不同的流派与个人的特点,不同的创作地区与流派的风格,各种伪作与作伪的表现,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的观察、分析、研究、比较、就能逐步地获得鉴别门径。
当然真正精通书画鉴定也不是轻而易举、十分简单的事情。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自古至今书画家不计其数。时代不同,书画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在相同的时代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流派和作者,书画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作者,他临摹别人的作品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就不一样,他的早期的创作与中晚期的创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区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数量众多,他们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何况书画自有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做假,用尽各种手段来蒙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