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现代收藏名家(鲁迅、邓拓、沈从文) |
|
|
收藏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历代收藏对保护国家文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收藏家动人的收藏事例,反映了收藏家的高尚人格、崇高追求和爱国情怀。现简要介绍三位现代名人的收藏故事,让我们感受他们无私的赤子之情和藏家风范。 热爱收藏的鲁迅。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尽人皆知的伟大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鲁迅还是一位一生热爱收藏的收藏家。鲁迅收藏目的有二:一是作为一种休闲,一种消遣,一种文物欣赏;二是买些自己感兴趣的古器古籍回来,作为研究和探讨之用。如鲁迅在北京曾收集到清室驻日公使随员杨守敬编印出版收入碑版拓印三百余种的《寰宇贞石图》,随之对此书进行了考订和整理。郭沫若1962年对鲁迅重订《寰宇贞石图》极为称赞:“全书系依年代先后编定,井井有条,研究历史者可作史料之参考,研究书法者可瞻文字之演变,裨益后人,实非浅鲜。”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拓片的收藏也下过一番功夫,曾以相当的精力与时间来研究汉代石刻艺术,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他早在1913年就托同乡胡孟乐从山东搜集到嘉祥一带汉画像拓片10幅,随即进行编号,注录出土地点,并对照有关资料进行考证,以后鲁迅收藏画像拓片从没停止过。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曾计划出版山东汉画像画册,他连《汉画像集》目录也编好了,但鲁迅先生因病去世,此收藏成果未能实现。令人欣慰的是,鲁迅所收藏的汉画像拓片百余幅,一直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中,198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终于出版了《鲁迅藏汉画像》第一卷,1991年又出版了第二卷。鲁迅先生还爱收藏古砖,因古砖印有不同年代的文字,收藏之可作为甲骨、铜器、石刻、碑帖之外的古文字载体,而成为研究汉字变迁,书法发展和建筑史等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有些古砖上还有各种图案纹饰,具有较高的艺术探讨价值。据鲁迅1924年编著的《俟堂专文杂集》载:集中收录了鲁迅收藏的汉魏六朝砖拓170件、隋朝砖2件、唐代砖拓1件。但现在基本上下落不明。鲁迅还爱收藏陶俑,其中人俑38件、动物俑19件,共计57件,这些俑中以唐俑数量最多,有24件。另外,鲁迅一生还收藏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达2100多幅,涉及到16个国家的200多位版画家,我国美术界和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无不认为鲁迅先生为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 藏画高洁的邓拓。邓拓是老八路,著名诗人、杂文作家,抗战期间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文革前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后为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5月,因杂文集《燕山夜话》遭江青等污蔑迫害,他不愿受辱,最后以死来表白自己的忠心和清白。邓拓生前极爱收藏文物,早在抗战年月,他就收藏了明清时期的北京门头沟煤窑的文书租约及土地买卖租契合约、车厂揽运合同和宋代著名女词人、文物鉴藏家李清照画像等,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极有价值的资料,邓拓为使这些资料为更多的研究者服务,解放后就将这些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有关部门。邓拓解放后负责历史博物馆筹建工作后,开始广泛接触古代书画和历史文物,对古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藏古书画,他的收藏以石涛为重点,对新罗山人华品的作品也很欣赏,认为新罗山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刷却世间尘”而“使江山面目新”的抱负令人钦佩。1961年的一天,邓拓在北京某画店看到一幅《潇湘竹石图》,上面书有“轼为辛老作”,此画是否为苏轼真品众说纷纭,难断真伪,邓拓用放大镜仔细鉴赏了纸质、绢丝、笔法、墨色、构图、画风后,邓拓认为是真品,只是此真迹开价5000元,价位太高,无人下手。邓拓对此画十分珍爱,又怕东坡真迹流落海外,于是多方筹措并将积存多年的稿酬全部投入,才将此画购回。邓拓购得东坡《潇湘竹石图》欣喜万分,随即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苏画庐”。邓拓认为藏画不是最终目的,收藏了名画就要探讨,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多方考证,最后写出了《苏东坡潇湘竹石图题跋》,连同画卷照片一同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求教于广大收藏家和文博专家。邓拓认为藏画、赏画、研究画,能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等,并说,“我的个人收藏,并不单单出于个人爱好,也不把它当做个人财产,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会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国家。”1964年,邓拓写下了“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的诗句后,即将自己收藏的唐伯虎、倪瓒、沈周、文征明、八大山人,包括那幅以5000元高价收进的苏东坡名作,总计154件精品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这样高洁的藏家风范真是高山仰止。 悉心研究的沈从文。沈从文先生是苗族人,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现代著名作家,他的《边城》、《长河》、《湘西之行》等文学作品,描述了山川秀丽的湘西风光和朴实无华的浓郁乡土民情,成为世界许多文学家的研究对象。沈从文也是收藏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年仅20来岁的他即为湖南保靖鉴藏家张渠珍整理古籍、管理古代陶瓷和书画等,并做编目工作,为此培养了他对收藏的兴趣,也打下了他鉴别文物的基础。沈从文真正开始他自己的收藏是在到了北京以后,30年代,他生活略有好转,便节衣缩食将多余的薪金和稿酬不断从古玩市场收购一些小玩艺儿来欣赏,他的收藏爱好就是这样开始的。大画家展子虔,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他的《游春图》色彩浓烈厚重而富有神韵,为大收藏家张伯驹所珍藏。沈从文很喜爱这幅可为“唐画之祖”“开青绿山水之源”的名画,因无法承担它的高价而无力购买,但曾多次鉴赏这幅名画,后随之写出了《读展子虔的〈游春图〉》的文章,对此画的真伪、装裱、绢纸和画中人物、服饰等等,洋洋万言叙述自己对《游春图》的评论。沈从文对文物古籍主要在于研究,他写的《“明锦”题记》对明锦的起源、品种、出口、染料、技艺、吉祥图案等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所以说真正收藏家的收藏,主要在于对藏品的研究,不认真研究,收藏的藏品再多,不知道欣赏、说不出个所以然又有何用。1950年,沈从文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很珍惜这种工作良机,对历史文物专心探讨,先后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箸作。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预见中国古代服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亟需整理和发扬,周总理百忙中嘱咐中国历史博物馆把编写中国服饰史的任务交给沈从文先生。沈从文在抗战时期收藏过丝织锦缎,所以他早有研究服饰的心愿。他说干就干,粗茶淡饭,布衣蓝缕,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以填补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正当沈从文呕心沥血研究的紧要关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打倒成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湖北咸宁洪泽地区劳动,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既无书籍,又无其它资料的情况下,仅凭记忆把图稿中疏忽遗漏或多余处,一一记下来准备日后有机会补写。1981年,几经磨难,沈从文用了17年宝贵时间,历尽艰辛写成的这部25万字、700多幅照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出版。当现在一些服饰专家和收藏者手捧这部填补了中国服饰的巨著对照自己的藏品时,无不肃然起敬。 |
|